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议论文(阿勒泰神石城沉积岩(2)

来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8 20: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生代时期,大气中氧含量约为12%~15 %,低于目前的20%~21%。 一些科学家建议氧含量为12%,因为这是自然燃烧的最低氧浓度。 但是,2008年的研究认为自然燃

中生代时期,大气中氧含量约为12%~15 %,低于目前的20%~21%。 一些科学家建议氧含量为12%,因为这是自然燃烧的最低氧浓度。 但是,2008年的研究认为自然燃烧的最低氧浓度是15%。

珠穆拉玛峰上有哪些化石?

“海洋化石”确切地说应该叫“海洋生物化石”。 毫无疑问,这些化石是海洋生物遗体(主要是硬质的壶体,当然也有只有的)堆积在海底,被后来的堆积物覆盖保存后才形成的化石。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测,包裹海洋生物化石的这些石头原本是在海底形成的。

剩下的问题是,这些海底石头是如何出现在珠穆朗玛峰上的? 还是说,珠穆朗玛峰怎么会部分由海洋堆积的沉积岩构成呢?

这主要与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有关。 目前学术界普遍的认识是,我们珠穆朗玛峰所处的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碰撞后形成的。 这个过程不止一次,像积木一样,来了一片片的瓷砖。 喜马拉雅山系(包括珠穆朗玛峰)是由最后的拼贴画形成的。 一次又一次地铺砖。 两块积木之间的海洋消失了,这些海洋统称为特提斯洋。 但是,这些海洋中仍保留着原来的海底沉积物,在被撞击压扁的过程中被抬起成为高原。

所以,现在的珠穆朗玛峰上存在海洋生物化石。 存在这种现象表明,化石和海底沉积物形成时,这个地方以前是海。

贵阳地理特点?

贵阳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临太平洋的构造域交接地带。 长达8.5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铸造了目前三种面貌类型的地质基础。

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基础。 从寒武纪到中生代三叠纪末期的几亿年间,海进和海退不断,有时变成陆地,有时变成海洋。 海洋中,沉积了巨大的碳酸盐岩,为现今贵阳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基础。

丹霞地貌的地质基础。 距今约2亿5000万年前,三叠纪末期发生的强烈的印度运动使贵州全境隆起成为陆地,贵阳从此结束了海侵的历史。 此时的贵阳与现在的地形不同,东北部、东部、南部高,西部低。

太平洋是如何形成的?

太平洋的形成

? 你知道吗? 当初,地球上只有一个被称为泛大洋的大洋,面积是现在太平洋的两倍。 陆地连接在一起。 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 我把那个称为泛大陆。 这块大陆从北极延伸到南极,南北分布。

? 约2亿年前,在地质学上被称为侏罗纪的时代,也就是陆地上盛行恐龙等巨大爬行动物的时代,大陆,北半球一方陆地被称为北方古陆(也称为劳厄古陆),南半球陆地被称为南方古陆(也称为冈瓦纳古陆) 南北两大洲,中间出现了一个叫特提斯海的古地中海。 它的位置从现在的地中海和欧洲南部的山系、中东的山地,到黑海、里海、高加索山脉,一直到的喜马拉雅山系,是东西海,与大洋相通。 当时还没有大西洋、印度洋,北美洲和欧洲之间(现在的北大西洋位置)是一个狭窄封闭的内海,当时气候炎热,海水浅,沉淀着盐类和石膏等蒸发岩。 印度洋的形成

? 1.3亿年前,北大西洋从狭窄的内海裂开扩大,其东部与古地中海相通,西部与古太平洋相通。 当时,南美洲和北美洲是分离的。 此后,南方古陆开始,南美洲与非洲分离,两大洲破碎漂浮形成海洋,但与北大西洋并不贯通,由南海水出入,是非洲与南美洲之间的海盆。 南方陆地的东半部也开始破碎分离,非洲与澳大利亚、印度、南极洲分离,两者之间出现了最原始的印度洋。

文章来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网址: http://www.cjyttsdz.cn/zonghexinwen/2022/1208/523.html



上一篇: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维普网论文检测系统(沉积地
下一篇:沉积与特提斯地质论文致谢(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投稿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编辑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版面费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论文发表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